Categories
Dharma Quotes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從前,有一次,佛從忉利天來下人間,人間的佛弟子,都歡喜的去見佛。依次序,比丘應在比丘尼之先,但蓮華色尼為了先得見佛,即化作轉輪王,走在最前面。他以為最先見佛了,但佛對他說:不是你先見,『須菩提先見我身』。原來,那一次,須菩提沒有參加迎佛的勝會。當眾人去見佛時,他想:佛曾說:見法即見佛,我何不正觀法相!於是他就觀察諸法的從緣生滅,從無常為門而悟入諸法無性空,徹見了如來法身。

—— 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 (Source)


其次,《增一阿含經》有一段記載:

一時佛至忉利天為母說法,三月之後返回閻浮提僧迦尸池水側,蓮華色比丘尼搶先來到,欲先見佛;爾時尊者須菩提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於一山側縫補衣裳,原亦欲往問訊禮拜如來,再一思維:一切諸法皆悉因緣和合,沒有常恆性(無常),沒有獨存性(無我),是謂「緣起」。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於是不起於座,默思諸法之無常、無我性。當蓮華色因先見佛而雀躍之時,佛告大眾:「須菩提先見我身。」

這就是後來《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深意。

—— 昭慧法師 · 無常、無我,大悲、大願——佛指舍利的啟發 (Source)

Categories
Dharma Quotes

自在神童3D动画 – 球鞋 – 108自在语

自在神童3D动画 - 球鞋 - 108自在语


108自在语
Adages of Wisdom

More animations @ http://www.wretch.cc/blog/DDM108wisdom

Categories
Dharma Quotes Our Society

引文:善待問者如撞鐘 —— 一段精彩的的宗教對談 (釋淨慧記錄)

昭慧法師應台灣神學院莊信德教授之邀,到台灣神學院進行佛學專題演講。

以下僅引座談會中的兩則精彩對話:

Question:

鄭仰恩教授 (台灣神學院學術副院長) 回應道:

「聽了昭慧法師的演講,有一種清新的感覺。基督教也有出世與入世的傳統,也面臨出世與入世之間的相互質疑。就緣起論與創造論來對比,西方有人認為創造論講的是 being(存有),緣起論講的是 non being(非存有);前者是講『有』的哲學,後者是論『無』的哲學。」

Answer:

昭慧法師回應道:

「佛家並不講 being 與 non being,佛家強調的是『離於有無二邊』的中道。《雜阿含》262經中,闡陀向阿難說到他畏懼「無我」與「空」的教說,阿難引《佛為迦旃延所說經》:『如是正觀世間集者,不生世間無見;如是正觀世間滅者,不生世間有見』,所以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佛家的『空』不等於『無』,因為『無』見將陷於一邊,這就時闡陀原先之所以會畏懼『空』的原因——他把『空』視作『無』而生起了斷滅的恐慌。而佛陀的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正好破除了『無』之邊見。」

Question:

鄭教授又問:

「在一般分類中,佛家是屬於自力宗教。但這並不是一個很理想的分類法,因為基督宗教也並非完全不講自力,但是基督教的宗教經驗,一定會講到與『祂者』相遇的經驗,而且這個祂者是個『全然的祂者』(holy other),從這裡來認識自己。請問:佛教有沒有對於 holy other 這樣的宗驗?」

Answer:

昭慧法師回答:

「佛家無論解脫道還是菩薩道,都是要透過自己的力量。當然,也透過明師與善知識的教導,信眾的護持、社會的支持,這是因緣和合的因緣生法,因此成就也不純粹是來自『自力』,但還是以自力為主軸。」

「至於與『祂者』相遇的經驗,在解脫道與菩薩道的正常道,是比較沒有,但是菩薩道中的方便道──念佛法門,把心念全然地繫緣在佛陀,而不是在自己。這種心念的運作機制,與基督教與 holy other 相遇的經驗不完全相同。原因是,即使念佛念到於定中見到佛陀的影像現前,甚至聽到佛陀說話,都依然知道這是『唯心所現』、是『因緣生法』,並非真實的 holy other 現在面前。這就是所謂的『念佛三昧』,它基本上還是自力的。但為何要把佛陀當做念茲在茲的對象?其功用在於無形中的潛移默化,在專注地向佛認同的過程中,逐漸地提升自己;在敬仰佛陀,以佛陀為典範,向佛陀看齊的虔敬心中,以精進力趨向佛道。」

文章出處:善待問者如撞鐘 —— 一段精彩的的宗教對談 (釋淨慧記錄)

Categories
Dharma Encounters Dharma Quotes Our Society

Agree to Disagree – Conversations on Conversion

Agree to Disagree – Conversations on Conversion

Download e-book @ http://conversion.buddhists.sg

 

It is important to Agree to Disagree.

Prime Minister Lee Hsien Loong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racial and religious harmony through tolerance and restraint, as well as preserving the common space that all Singaporeans share.

Deputy Prime Minister Wong Kan Seng observed that amid the increase in religious proselytisation activities, security concerns are thrown up when “overzealous and self-righteous” followers engage in aggressive and insensitive propagation of their faiths.

Find out how to support Buddhists who are facing proselytism in their workplace, school or even at home, so that they can maintain their stand with compassion and wisdom.

Say “No” compassionately to religious proselytism.

~ View e-book ~

Categories
Dharma Quotes

學習佛法的三個過程:得要,深入,旁通

When collaboration among members within a Buddhist organisation breaks down, part of the reason could be due to the lack of “六和敬” 的 “见和同解”. It’s only natural for people with very differing points of view to part ways when there is no longer mutual understanding.

But why do they have such differing viewpoints in the first place? One possible reason is because some of them may have understood the Dharma in different and incomplete ways, but held on to the partial viewpoint as whole, i.e. thinking that the trunk is the whole elephant.

This is why Right Understanding of the Dharma is so important. How do we cultivate Right Understanding then? 印順導師 offered his viewpoint:

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p.178 ~ p.180:

學習佛法,無論是全體的或是專宗的,都應有三個過程。依照這過程修學去,多少總能夠得些利益。三種是:

一、得要,
二、深入,

三、旁通。

第一是得要:佛法廣大無邊,從何處學起?東鱗西爪的學習,不能認識佛法的宗要。就是世間學問,要想去學習它,首先須知其大概,選些較淺顯而扼要的書來讀。學習佛法也要這樣,對於佛法先要有一概要的認識,知道佛法的重心是什麼,包含些什麼重要的宗派等等﹔對於佛法從印度弘傳來的歷史也得知道一點。這樣,才能進一步去深入研究。如開始為東鱗西爪的認識,或一開始就去學習深廣的經論,那不是不知宗要,便是因難於了解而退學。所以對於整個佛法,先要知道佛法之所以的大概。

第二、明了佛法中的宗派的概要,然後再選擇一宗一部門去研究。這個方法,對於研究一宗一派,也是應該採用的。如學唯識的,不應該一下手就去研究《成唯識論》,這是沒有辦法可以懂的。必須要從《百法》、《中邊》等先了解得大概,再作深入的研究。如初學天台宗的,要先讀《教觀綱宗》、《四教儀》等,然後再學三大部等。但有些修學佛法的,並不這樣。聽經學教,僅是隨緣的去聽法師講。佛法的基本知識都沒有,竟然已變成專宗的學者甚而法師了。別的不知道,自然唯有自己所學的什麼宗最好,旁的宗派都不如他。其實別的宗派究竟怎樣,他還一點也沒有知道。像這樣一下手就專學宗派的,弊病實在是很大。偏聽則蔽,兼聽則聰。如對各宗都知道一個大概,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空性等根本大義,也有相當的了解,然後再求一門深入,就不會偏執了。

第三、能一門深入,還要旁通。如學唯識宗的,最初對於其他宗派的教義,都知道一些,現在從自己專學的唯識學的立場,再去理解彼此的差別,而貫通一切。這樣,對於佛法的認識,也就愈加深刻了。不但大乘各宗如此,大乘與小乘間也要這樣。為了要教化世間,對於世間的一切學問,等到確定佛法知見,那麼也要從旁知道些。世間的好事情,好道理,也是很多的,不過不能圓滿的清淨,總有謬妄的成分夾雜在內而已。好的部分,要用佛法去貫攝它﹔不好的部分,要用佛法的真理去揀除它。修學佛法的第一步,必先從一般的共通的教義中,把握佛法的共通的宗要。切勿初下手即偏究一經一論,以為深入其微,其實是鑽入牛角,深而不通!我們應從此下手去學,也應該教人如此,切勿迎合好高騖遠的劣根性,專以艱深玄奧去誘惑人!

Categories
Dharma Quotes

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

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里,對所說的「佛法」做了以下的「定位」:「關於佛法,我從聖龍樹的《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當然,阿含經義,是不能照著偏執者──否認大乘的小乘者,離開小乘的大乘者的見地來解說的。」

--《佛法概論》〈自序〉p. 1

Categories
Dharma Quotes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

大乘經說一切法空,一切不可得,對於根性鈍的,或沒有善知識引導的,可能會引起誤解,從『佛印三昧經』等,可見『般若經』等,已引起不重正行的流弊。同時,外道也有觀空的,所以龍樹論一再辨別,主要是二諦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眾生生活在世俗中,沒有世俗諦的名、相、分別,不可能契入第一義空;不依世俗諦的善行,怎麼能趣向甚深空義?如『大智度論』說:「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不行諸功德,但欲得空,是為邪見」。所以雖一切法空平等,沒有染淨可得,而眾生不了,要依世俗的正見、善行,才能深入。『金剛般若經』也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知道,空性即緣起,也就是不離如幻māyā、如化nirmita的因果。如『論』說:「若無常、空相,則不可取,如幻如化,是名為空」。空是如幻如化的,幻化等譬喻,是「以易解空,喻難解空」;「十喻為解空法故」。一切法空,一切是如幻如化的:「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根]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所以,「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為離情執而勝解一切法空不可得,不是否定一切善惡邪正;善行、正行,是與第一義空相順而能趣入的。即使徹悟無生的菩薩,也修度化眾生,莊嚴佛土的善行,決不如中國所傳的野狐禪,「大修行人不落因果」。龍樹「性空唯名」的正確解行,是學佛者良好的指南!

( Y 34p133~134 )

Categories
Dharma Quotes

1st Post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中观论颂》第二十四观四谛品